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到202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重点用水行业水效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吨钢取水量造纸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上升5%,纺织、食品、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5%。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4%左右。
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关于印发工业水效提高行动计划的通报》(以下简称为《通知》),《通报》中指出到202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重点用水行业水效进一步提升,钢铁行业吨钢取水量造纸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5%,纺织、食品、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5%。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工业节水政策机制更加完善,企业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节水型生产方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工业用水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
《通知》指出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十四五”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工业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于技术创新性研究。围绕行业节水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强化协同攻关,着力突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盐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催化剂、绿色药剂、智能监测与优化掌控等节水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方式,希望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承担攻关项目。完备节水技术产业化协同创意机制,探索创建产业化创新战略联盟,反对企业、园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等创立节水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意创业基地,推动新技术装备快速大规模应用于和迭代升级。作好行业节水关键核心及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加强布局和风险预警,增强知识产权维护和运用。
《通报》指出将遴选推展节水技术装备 。自由选择应用于范围广、节水潜力大的冷却塔、空冷器、水处理膜等工业节水装备,制订工业节水装备行业规范条件,提升节水高端装备供给能力。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分行业制定节水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接入指南。鼓励地方、行业协会以及重点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业务培训和供需对接等活动,大力推广应用于高效加热和洗涤、废水循环利用、低耗水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到 2025 年,推广应用 200 项先进适用的工业节水技术装备。
《通知》指出将推动节水降碳协同改建。探讨重点用水行业,支持企业优先开展厌氧氨氧化干氮、新能源耦合海水淡化等节水降碳技术改造。希望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及园区在现有用水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施数字化降碳改造,协同实行用水数据与碳排放数据搜集、分析和管理。探寻建立上下游企业节水降碳合作新模式,推动上游企业将有机物浓度低、可生化性好、无剧毒有害物质的废水作为下游污水处理厂碳源补足,减少外购碳源,实现节水降碳协同增效。
《通知》指出将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探讨废水排放量大、改建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造纸、食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优先选择水效领跑者企业、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样板基地,稳步前进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升级,创立一批废水循环利用样板企业、园区,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重点围绕京津冀、黄河流域等缺水地区及长江经济带等水环境敏感区域,推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完备再造水管网、交会再生水标准,将处置合格后的再造水用于工业生产,减少企业新水所取用量,创建一批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意试点。到2025年,辨别形成50个可拷贝、可推广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应用场景。
《通报》指出将扩大工业利用海水、矿井水、雨水规模。鼓励沿海钢铁、石化化工等企业、园区加大海水必要利用以及余能低温多效、反渗透、太阳能光热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力度,配套自建或第三方投建海水冷却、海水淡化设施,扩大海水利用规模。对于沿海缺水地区具备条件但未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水的高用水项目和工业园区,依法严控追加水源许可。希望有条件的矿区及周边工业企业、园区强化技术改造,建设一批矿井水分级处理、分质利用工程,提高矿井水利用规模。希望企业、园区建立完备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设施,加强管网建设,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增加新水取用量。到2025年,工业追加利用海水、矿井水、雨水量5亿立方米。
以下为《通报》全文:
关于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工信部联节〔2022〕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水利厅、水务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设局、建委)、市场监管局(厅、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现将《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22年6月20日
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进工业水效提高,是推动工业用水方式由粗犷陈旧向集约节约利用改变的内在拒绝,是减轻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展产业转型升级、增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地举措。为了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秉持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了解秉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完整、精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管理、两手发力”的水利思路,以构建工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主要用水行业和缺水地区为重点,以节水标杆创立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以节水服务产业培育和改建升级为动力,优化工业用水结构和管理方式,减缓构成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节水型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重点用水行业水效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吨钢取水量、造纸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上升10%,石化化工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5%,纺织、食品、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单位取水量上升15%。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4%左右。工业节水政策机制更加完善,企业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节水型生产方式基本创建,初步构成工业用水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
表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水效提升预期目标
注:
1.2020年单位产品取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由相关行业协会及研究单位测算
2.2025年相关目标均为预期性指标,不做到约束性考核,各地区可结合实际设置目标。
二、强化创新应用,减缓节水技术推广
(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制成功和转化成。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十四五”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反对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积极开展工业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性研究。环绕行业节水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加强协同攻关,着力突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盐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催化剂、绿色药剂、智能监测与优化控制等节水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分担攻关项目。完备节水技术产业化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化创意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园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等创建节水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推展新的技术装备快速大规模应用于和迭代升级。作好行业节水关键核心及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加强布局和风险预警,增强知识产权维护和运用。
(二)遴选推展节水技术装备。选择应用于范围广、节水潜力大的冷却塔、空冷器、水处理膜等工业节水装备,制定工业节水装备行业规范条件,提高节水高端装备供给能力。公布国家希望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分行业制定节水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接入指南。鼓励地方、行业协会以及重点企业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业务培训和供需接入等活动,大力推广应用于高效冷却和洗净、废水循环利用、低耗水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到2025年,推广应用200项先进设备适用的工业节水技术装备。
三、增强改建升级,提高重点行业水效
(三)推展重点行业水效提高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园区、核心区区主动积极开展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生产工艺和设备节水评估,深挖节水潜力,实行工业水效提高改造,推进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升级改建行动,引导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优先支持水效提升改造项目,减缓废水循环利用、海水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设施建设。
(四)推动节水降碳协同改造。聚焦重点用水行业,支持企业优先开展厌氧氨水解干氮、新能源耦合海水淡化等节水降碳技术改造。希望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及园区在现有用水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施数字化降碳改造,协同实施用水数据与碳排放数据搜集、分析和管理。探索建立上下游企业节水降碳合作新模式,推展上游企业将有机物浓度低、可生化性好、无剧毒有害物质的废水作为下游污水处理厂碳源补足,增加电视剧集碳源,构建节水降碳协同增效。
四、强化开源节流,优化工业用水结构
(五)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探讨废水排放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期、样板带动作用明显的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造纸、食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优先选择水效领跑者企业、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升级,创建一批废水循环利用样板企业、园区,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重点环绕京津冀、黄河流域等缺水地区及长江经济带等水环境敏感区域,推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完备再造水管网、衔接再生水标准,将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减少企业新水所取用量,创立一批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新试点。到2025年,辨别构成50个可拷贝、可推展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应用场景。
(六)不断扩大工业利用海水、矿井水、雨水规模。鼓励沿海钢铁、石化化工等企业、园区增大海水必要利用以及余能低温多效、反渗透、太阳能光热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力度,设施自建或第三方投建海水加热、海水淡化设施,不断扩大海水利用规模。对于沿海缺水地区具备条件但未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水的高用水项目和工业园区,依法严控新增水源许可。希望有条件的矿区及周边工业企业、园区强化技术改造,建设一批矿井水分级处理、分质利用工程,提高矿井水利用规模。鼓励企业、园区创建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设施,加强管网建设,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新水所取用量。到2025年,工业新增利用海水、矿井水、雨水量5亿立方米。
五、强化对标合格,完备节水标准体系
(七)加强工业水效示范引导。聚焦企业、园区等节水主体,树立典型,推展各地区依托节水评价标准创建节水型企业、园区,遴选节水标杆企业、园区,申报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园区,逐步建立“节水型—节水标杆—水效领跑者”三级水效示范引领体系。通过宣传推展、政策激励,推动工业企业、园区水效对标达标。推动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率先达标。适时将水效领跑者指标纳入节水型企业、园区标准。到2025年,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中50%以上的企业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创立120家节水标杆企业、60家标杆园区,遴选50家水效领跑者企业、20家领跑者园区。
(八)完善工业节水标准体系。建构多方协同前进的节水标准工作机制,依托节水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统筹完备节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体系。编制工业节水标准制修改计划,聚焦重点用水行业,加快制修改节水管理、节水型企业、用水定额、水平衡测试、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等标准,探寻制订节水型工业园区评价标准。加强节水行业的标准采信,推进重点标准技术水平评价,创建标准实行动态反馈机制。希望制定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百项团体标准应用于示范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节水团体标准推广应用。鼓励参予节水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到2025年,制修改100项节水标准,用水定额、节水型企业等标准基本覆盖重点用水行业。
六、强化以水定产,推动产业适水发展
(九)持续优化用水产业结构。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移位政策,严控磷铵、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不应实施产能等量或保护环境移位。依法依规推展落后生产能力解散,遏止不合理用水需求。减缓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先进设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较低水耗高产出产业比重,增加水资源消耗。
(十)因地制宜提高区域工业水效。贯彻落实区域根本性战略,依据有所不同区域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承载力等特点,差异化前进工业水效提高。在京津冀及黄河流域等地区,严控钢铁、炼油、磷铵、电解铝等重点用水行业追加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推动企业实施节水改造,加快废水循环利用及海水、再造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减少新水所取用量。在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增加污染物废气。加快长江经济带等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迁往改建,加强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推动沿江企业增大废水循环利用力度,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废气。
七、增强数字赋能,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十一)提高数字化水效管理水平。推展企业、园区健全水效管理制度,完善可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用水计量器具配有和管理,实施分质、分类计量,逐步创建工业废水、市政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准确计量体系,强化数据统计资料和过程监管。推动高用水企业、园区对有数数字化平台展开升级改建,积极开展智能化管控、管网漏损监测等系统建设,增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水系统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用水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发挥5G应用于产业方阵、“盛开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挖出5G在工业水效提高方面的应用于案例。探索创建“工业互联网+水效管理”典型应用于场景,打造出解决方案资源库。到2025年,甄选推展10个以上数字水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
(十二)提升智慧化节水服务能力。推动新型、智能节水计量器具研发、生产和应用,提升节水计量服务能力和智慧化水平。希望第三方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获取水资源技术、数据、政策等信息服务。遴选水效提升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出水效提升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企业、园区提供节水提效设计咨询、系统集成、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数字化改造等综合解决方案。搭起“水效提高第三方服务库”,开展入库服务机构评价和服务情况跟踪,建立动态筛选制度。到2025年,培育100家优质水效提高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的组织领导,构成工作合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起到,整合节水涉及设施政策和资源,按照职责分工抓好任务实施。加强部省协同,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涉及工作方案,落实行动计划总体拒绝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桥梁纽带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定期积极开展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展计划实施。
(二)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明确各级工业节水管理队伍工作职责和涉及拒绝。探索创建企业节水负责人管理制度,鼓励年用水总量多达10万立方米的企业、园区设立节水负责人岗位,拒绝接受相关培训。组织积极开展院士、专家行活动,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节水政策标准、技术、职业技能等相关培训,全面提高工业节水队伍能力。
(三)增强政策支撑,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希望企业加大对传统产业节水技术改造、先进节水技术创新应用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研究设计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放保障机制。落实首台(套)根本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水污染处理装备推广应用。落实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产融合作专项政策,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获取专业化的节水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
(四)深化宣传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大型活动及新媒体,广泛宣传节水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不断增强企业节水意识。召开水效领跑者经验交流会、工业节水技术供需对接会,宣传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节水水平。强化政府间、社团间、企业间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引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境外节水技术咨询、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