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光伏“外衣” 污水处理厂变发电站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备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希望污水处理企业综合利用场地空间,使用“自发性出租、余量网际网路”模式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为减少污水处理企业负担,将对污水处理厂减免电价容(须要)量费,污水处理厂可自愿选择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或平段电价,反对污水处理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污水处理是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减轻矿物能源、化石能源燃烧发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的业务,主要是放入氨氮、COD(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将清洁电能应用于给排水领域污染物的治理,将构建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双赢。
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有着大面积的水处理水池,污水处理年均耗电量比较大。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屋顶、沉淀池、生化池和认识池等处在其上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有着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部分水处理池因其工艺需要,需要加盖抑制藻类生长,在池面上方搭起网架和本身的加盖需求相与众不同。此外,“光伏+水务”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
污水处理厂及自来水厂用电负荷高,为耗能大户,且24小时连续运转,负荷平稳,光伏电站所发电量基本都能够被水处理厂的用电负荷所消纳,合乎“自发出租”模式。另外,多数污水厂是地方国有企业,业务持续性有确保。
有污水处理厂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耗能较高,项目投运前全部倚赖火力发电。作为国有企业,在环保及企业责任上面应承担适当责任,在当前发展模式下,应挣脱长期对火力发电的倚赖,节能减排、洗手发展,可以增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尽力达成降本增效的效果。
国家针对太阳能发电在用电负荷区的建设和用于获取了大力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助金,这也为污水处理厂发展光伏项目获取了有利的支持。
污水处理厂空间优势显著,具备较小的推广价值。“光伏+水务”的顺利融合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拓展发展空间,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俱佳,为光伏产业扩展发展空间与思路,构建转型升级累积了经验,有助于推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总计近4436座污水处理厂,专业人士认为,如果按照每个污水厂平均可建设5兆瓦光伏电站预估,则这些污水厂可建设光伏电站的规模将超20吉瓦。